《中國藥典》1985年版人參條稱:“(人參)甘、微苦,平。”較1977年版有了重大的變動。1977年版原稱“(人參)甘,微苦、溫?!?/p>
從人參藥性“甘、微苦,溫”到甘,微苦,平”是對人參藥性認識的又一大轉(zhuǎn)變。
考人參的藥性所屬,從來眾說紛紜。如:《本經(jīng)》“味甘,微寒?!薄秳e錄》“微溫?!睆堅兀骸靶詼?,味苦?!崩铌剑骸案?、溫:”李言聞:“生涼,熟溫?!标愋迗@:“甘寒?!薄吨兴幋筠o典》:“甘,微苦,溫。”《中藥學》“甘,微苦,微溫。”
以上各家對人參藥性之屬寒、屬溫,雖說法不一,但尚未有一家以人參性平立說者。
人參藥性性平說,始自清末張秉成《本草便讀》(1887年)一書,該書首稱:“人參,性稟甘平。”并據(jù)五行立論、述其性平的理由。張氏說:“此物得土之旺氣而生,故能大補中州元氣,以真元之氣起于陰中上及于肺。人參能從陰中補陽,使脾肺元氣皆旺、則臟腑之氣血均受其蔭庇,自然陽生陰長,為補藥中純厚之品。同干姜、附子則補而兼溫;同石膏、知母則補而兼清;古人發(fā)表攻里諸方每每加用,故有深意?!墒怯^之,可見人參之性亦如土之性,土無定位,德備四隅之象矣?!?/p>
據(jù)張氏“人參之性亦如土之性,土無定位”推論,則人參亦無定性。人參無定性,則為:不寒,不熱,不溫,不涼。而不寒、不熱、不溫、不涼,是謂平性。張氏認為人參為平性者,或即此理。
此外,張氏認為人參之寒、溫,與配藥石膏、知母;干姜、附子有關。
《中國藥典》1985年版將性平作為人參藥性的國家規(guī)范,是在眾多當代中醫(yī)中藥學術權威集思廣益下所作的結論。新藥典人參條中還規(guī)定,無論是生曬參與蒸制參;白參與紅參;山參與園參,都只具一性,統(tǒng)屬平性?,F(xiàn)在公諸于世,供醫(yī)人遵用,諒能得到廣大中醫(yī)中藥同仁的支持與認真執(zhí)行。
來源:藥學通報198年第23卷第10期
作者:孫啟明
標簽:人參
上一個:人參藥性歷史沿革的幾個問題 下一個:黑參國內(nèi)外研究進展
掃一掃
全國免費服務熱線
022-24222656